高粱河车神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圣墟小说网www.xshengxu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下各有郡兵三千,另有东道大都督、大司马桓玠所派遣的徐州司马许智慧所辖两千徐州军,立营在汉水东岸。
毛襄和袁凤举所统辖的这三万八千士卒,夹河而立,并在汉水上设立了浮桥,可以相互支援。
袁凤举所辖队伍之中,有一半是水军,其中就包括了沈重和董绍先两部,战事一开始袁凤举坚守营垒,命沈重和董绍先率水军迎击。
而在汉水西岸这边,西军动用了超过七万的兵力进攻毛襄所部营垒。毛襄本人亲自来到营垒防线前面督战,东军的营垒修的很坚固,西军这边组织了多批次的冲击,但都在东军的箭矢齐发之下败退了。
刘绛这时候刚过邾城,骑在马上看着队伍行军,他觉得就以这个速度行军的话,很可能赶不上趟。
但没办法,强行军那得有体力和素质做基础,不是一個军令都给我跑就能解决问题的。
人不是机器。
开战之前刘绛带着队伍拉练了三天,他是知道这帮兵的体力界限在什么地方,行军速度和保证战斗力同样重要。
打头的是冯抗部,其次是周达部,以及黄应玄率领的部曲五百人,最后是八百重步军组成的牙兵。
其实人数上队伍是不到三千的,因为这些时日有所折损,所以刘绛又让司直参军黄应玄带五百部曲随行。
之所以让他跟着,一方面是凑人数,另一方面也是担心这个刘相贵的心腹在后面配合他搞什么事情。
只要他不在西陵城里,就凭现在留守的兵力和那些个老头条镇场子就不用担心。
一路向前赶,走着走着,突然起风了,东南风。
刘绛作为一个已经有些战事经历的将领,马上就意识到,风向对水战的影响很大,至于自己这边要打的陆战,应该问题不大...吧?
战局的确因为风向的问题,发生了变化。
首先是原本猛如虎的桓纵所部因为风向的问题,落了下风。李如愿这种级别的名将,还能不知道水战顺风意味着什么?
立马叫尚未出动的本部准备火箭和准备小舟和引燃之物,余下的战场全部出击,冲击西军船队。
火借风势,风助火威。
同时浓烟滚滚也呛的逆风的士卒张不开眼睛,无法正常作战。
同样,会借助风向的不只是李如愿,西军这里也不全都是酒囊饭袋。
沈重和董绍先两人率领的水师也处于烟火缭绕之中,很是难受,西军趁机发动猛攻,这让夏口方